加载中...

认知图式理论——爱之图


‌‌‌‌  爱之图,每个人的大脑深处早有一副相爱之人的图画。而后来心理学界的研究,进一步细化了爱之图的影响来源。幼年时期,促进你快乐、依赖情绪的人,会构成你大脑中的爱之图。

‌‌‌‌  第一,来自父母。也就是你对父母的亲密和依赖,让你形成了以父母为原型的爱之图。

‌‌‌‌  第二,其他家人朋友包括师长。比如你曾经有一位特别喜欢的小学老师,让你产生了强烈的亲近愿望,那么Ta的某些元素,也可能会成为你爱之图的因素。

‌‌‌‌  第三,明星或影视人物。比如电影中某个特别有魅力的角色,让你朝思暮想。

‌‌‌‌  然后大家成年之后,就带着自己脑海中的“爱之图”行走与人世间,一旦遇上和你心中爱之图形象气质吻合的人,你就会强烈的想要靠近,一见钟情,也就发生了。

‌‌‌‌  这种理论认为,男人和女人各自把所梦想的对象特征储存于大脑之中,就像把数据储存于软盘中一样,称之为“爱之图”。原来,这张图最早由父母勾画,并不断受到外界因素的修正与补充。
女性的择偶标准受到父亲的影响,男性的择偶标准受到母亲的影响。
比如女生喜欢长得胖的男生,很可能她的父亲肥胖
‌‌‌‌  研究表明,“爱之图”的细致与独特是其他人难以理解的,因而出现有人喜欢甲而讨厌乙,但客观地讲似乎乙的条件更好一些的怪现象,如有的女性喜欢大胡子的男人,有的则对白白净净的小生格外垂青。

‌‌‌‌  有爱之图的一见钟情,其实就是“爱情+亲情”的婚恋模式,只是它不是近亲,避免了遗传的缺陷,而又是“近亲”,因为对象还是“亲人”,是自己真正亲人的替身。这位类似自己最亲的亲人的替身,无疑会让自己回归那美好的幼年受到亲人的疼爱、呵护,自己有充分的安全、满足和愉悦感,而同时跟现时的恋人在一起,又有了性愉悦的参与,那感觉真是又亲又爱,幼年的体验和现时的感受叠加在一起,形成了“性爱+情爱+亲情”这一爱情最丰满的模式。

‌‌‌‌  百度百科
‌‌‌‌  维基百科


文章作者: lkii
版权声明: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-NC-SA 4.0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来源 lkii !
评论
  目录